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教师可以这样做!| 荐读

王妍妍 光明社教育家 2023-03-04



钱理群先生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为涵育读书热情,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教育家》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推出作者访谈、读后感、书稿节选、阅读主题直播等,呈现书中的精妙,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精神启迪,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主体,为读书“引路”。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循着真理的星光,抵达阅读的远方。


同时,也欢迎您提供“荐读”书籍线索,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


  1.  《教育家》杂志“教师书房”“以书之名”“读书吧”栏目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读书稿内容、确认符合推荐要求后,《教育家》记者围绕书籍内容对作者进行采访,文章在《教育家》杂志刊发;或发布读者撰写的优质读后感。



2. 《教育家》新媒体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阅书稿内容、确认符合要求后进行推荐。a.对作者进行采访,访谈内容发布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b.挑选书稿内容在“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发布;c.邀请作者在《教育家》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谈书籍内容及其他教育话题。


3. 参与“百部新书一起读”活动。出版社提供样书(教师类、学生类),《教育家》邀请阅读领航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老师)及光明小书童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荐读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联系方式:将书讯信息发送至邮箱gmjyjzz@126.com,信息包括书籍介绍、作者介绍、出版单位、书封、试读文稿等,邮箱主题注明“荐读”;说明您有意向参与的推荐形式,并留下对接联系方式。






同伴冲突是儿童一日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帮助儿童减少同伴之间的冲突、引导儿童习得避免和解决冲突的行为策略,是教师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然而,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有些教师对幼儿冲突过于淡化处理,甚至采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随它型”回应方式。殊不知,你来我往、频繁发生的冲突行为不仅会对幼儿的身体、情感等造成伤害,还会因为冲突导致双方陷入僵局。


《儿童的情商课:教幼儿理解和解决同伴冲突》一书犹如“剥洋葱皮”般地将儿童同伴冲突行为的表现、发生环境、显性和隐性原因全方位呈现出来,有助于成人引导幼儿预防暴力和欺凌,深化幼儿的品格和道德教育。《教育家》采访本书主译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晶波,听她讲述如何由表及里地从不同角度积极引导儿童的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作者:埃迪斯·J. 惠勒  

主译者:刘晶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文末留言赠书)



冲突具有“两面性”


Q

◎ 《教育家》:《儿童的情商课:教幼儿理解和解决同伴冲突》一书中提出,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同伴冲突,是儿童情商培养中的重要一课。那么,成人应怎样看待同伴冲突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倾听?

A

刘晶波:如果从常态意义上将这本书归类为儿童情商培养,其实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情商问题。情商被大家熟知这么多年,定位更多的是孩子的情绪、智力、情感等方面。而同伴冲突问题不仅依赖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情商,还依赖于我们对人类的社会行为的研究。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教会人们正确理解、看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它是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角度考虑的,是一个更广阔的范畴。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是两种常见的行为样态。前者以彼此之间亲和友善、相互理解、相互支撑、共同达成各自的愿景为特征;后者则是以彼此之间的争执交恶、相互排斥、相互拆台,甚至直接破坏对方想达成的理想状态为基本表现形式。冲突对应的词是竞争,这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行为。从有人类存在开始,冲突便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会看到冲突给同伴造成的不同伤害,不管是肢体的、情感的,还是心理的,都会让孩子感到受挫,所以我们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同伴冲突。其实,冲突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孩子自然天性的释放,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良好契机,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人生体验,当然,其间必然伴随着一些“坑”,我们怎么规避这些“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看到冲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冲突有利于孩子各方面成长;另一方面,冲突带来了一些矛盾和不和谐的画面。同伴冲突发生之后,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怎样以冲突作为教育手段提升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我们要让孩子设定好边界,不被同伴侵犯,同时不跟同伴形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虽然听上去让人想回避这种冲突,但我认为应该遵循自然界赋予人的这种属性,好好地识别它、利用它、善待它。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生长在象牙塔里,而应该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一个社会人应有的位置。发生同伴冲突,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支持。当然在具体的冲突场景中,避免冲突给双方带来沉重伤害和日后产生不利影响,是教育者最需要努力达成的。我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借助同伴冲突获得学习和成长。


Q

◎ 《教育家》:当下,儿童间的冲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A

刘晶波:不同的时代,冲突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诱发因素。当下,我认为很多儿童间的冲突取决于成人行为的规范性和榜样性不足。我在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儿童问题90%以上是成人的问题。父母作为养育者,怎样帮助孩子形成对一件事情的正确看法,或者怎么去处理冲突,光靠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是通过模仿、依恋、观察来学习的,在认知上达不到完全理解成人所给予的所谓的道理。成人跟他讲道理,或许他可以硬性地把它记住,毕竟幼儿的机械记忆力很强,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如果没有一个好榜样去激励和引导幼儿的话,幼儿是很难自己学会解决这些冲突的。


试想,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做事有商有量,能够互相理解和尊重,做错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孩子自然也会效仿。相反,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总是彼此埋怨,互相伤害,那么,当儿童间的冲突发生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能如法炮制父母的做法。因此,透过孩子,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教养他的成人是什么样的,当然这些教养者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祖父母。


巧妙做到理解和共情

Q

◎ 《教育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可能存在的争抢行为或者肢体冲突,一些教师往往干预过度或者没有干预,从而影响冲突的解决。对此,您作何评价?教师何时介入冲突比较科学、合理?

A

刘晶波: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在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向教师发起的互动最多的是告状。为什么告状在幼儿园这么普遍?因为限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幼儿间很容易发生冲突,也非常愿意以告状的方式寻求教师的支持。可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换,很容易“忘记”彼此之间的冲突,可能他们上一分钟还在激烈地争吵,转眼间就又玩在一起、笑作一团。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减弱了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关注程度,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争来争去,打打闹闹,过后就好了,长大后自然也不会这样”。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告状对她来说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于是没有把它当作教学重点处理。毕竟在紧张的工作推进过程中,教师可能无暇分身关注儿童同伴间的告状或者冲突行为,给出的回复一般是“老师这里还有一大堆正事呢,你们竟然还来吵闹添乱!你们都不要再争了,去做某某事情吧!”孩子们随即散开了事。也就是说,教师面对大量的既定教学工作,关注的更多是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但其实同伴冲突是这个年龄段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有时教师无法真正认识到教会孩子理解、解决冲突对于个体成长的价值,也没有为这一教育困境提供有效的策略。虽然我们知道要理性对待幼小衔接,但是如果你到各个幼儿园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考察教师教学任务、教学业绩的时候,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上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不可能拿出多余精力去研究怎么解决孩子间的争抢行为或者肢体冲突。


我们不应仅仅把幼儿教育理解成幼儿园教育,而应理解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独有阶段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给予规范性引导,种下一颗“和平”“关爱”的种子,那么,教师何时介入冲突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Q

◎ 《教育家》: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哪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儿童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发展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

A

刘晶波:实际上,很多游戏和活动在教师那里已经有成形的设计,比如怎么培养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如何引导孩子轮流使用物品等。我在多年前做过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也做过儿童同伴互动亲社会行为研究,据我所知,我们缺的不是教师开展的活动,而是教师怎么跟孩子互动来表现亲社会行为,以及增进主班教师跟配班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确保教育活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总是对孩子表达喜悦和支持,从不调侃、戏弄孩子,这种既不高看孩子,又不低看孩子的方式,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可是教师手里有其他重要事情需要处理时,只要教师的回答巧妙一些,孩子就可以理解和共情。比如,教师可以跟孩子说:“老师很想帮你,但是我现在有一件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你可不可以给我一点时间呢?”孩子从教师的言语中感受到重视和尊重,同时认识到遇到事情需要有耐心。在等待的时间里,或许孩子自己就会开动脑筋找到办法解决。


从建立和谐人际氛围着手

Q

◎ 《教育家》:书中探讨了2-8岁儿童同伴交往冲突的理解、管理和解决,建构了颇具特色的解决冲突的“三层蛋糕”模型。请您具体分析下“三层蛋糕”模型的作用。

A

刘晶波:“三层蛋糕”模型是很巧妙的一个比喻,它着重从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人际氛围入手,从消解个体之间行为冲突的“土壤层”动工,以促进成人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的社会性发展来描摹、稳固儿童同伴之间的和平行为,从根本上消解冲突行为。它所依据的原理和操作部分,源于冲突本身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达,教育者需要理解冲突、珍惜冲突、善待冲突,以此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不是把某一个部分“锁”起来。


通俗点说,“三层蛋糕”模型就像我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它的基座放在了孩子共同相处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达成一种和谐共处的人际氛围。那么,好的人际氛围要怎么表达出来?边界很重要。我在很多场合强调,现在很多事情没有边界,并不是说大家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而是“我和你好,你才和我好”。但是“我和你好”有时往往牺牲了我对于某个事情跟你不一样的判断,我为了跟你好,所以我就得跟你有一样的判断。就好比基座铺下去之后可能会发生很多冲突,因为孩子对彼此之间的边界不清楚,矛盾可能就由此产生。比如,有孩子觉得同伴搭的积木不好,直接给推倒,打算自己重新搭建,同伴却不乐意了,冲突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发生。在人际生态中,这些都不是好的人际氛围。真正好的人际氛围是:既独立,又有边界,还能够互相支持。我们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也可以彼此安静,独立游戏,每个生命在这个群体中是自由的、丰盈的,同时又融入了关爱。这其实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边界混淆而出现的冲突。这是第一层蛋糕的用意。


第二层蛋糕中,真实的冲突出现了,我们要怎么去协调呢?这就涉及具体问题的解决。我很佩服西方的一些学者,他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用来解决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自己以及同伴错在哪里,道歉然后握手言和,我觉得这是解决同伴冲突的好办法。在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平桌也能帮助教师处理孩子间的冲突。当孩子间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们会互相道歉,求得别人原谅,或者主动帮别人恢复被破坏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和平处理问题的习惯,可想而知,当孩子长大以后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有了控制力。很多时候同伴间出现了冲突,明知自己有三分不对,同伴有七分不对,却缺少一种一致性,导致没有人愿意为这件事情负责,这是需要注意的。


第三层蛋糕就是教师怎么针对冲突,深入实际场景,提供多元的解决方案。当然它还涉及一些辅助性的东西,比如家园合作等外部支持。


Q

◎ 《教育家》: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如何通力合作,有效支持儿童解决同伴冲突?

A

刘晶波:孩子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以及社区建立起来的联结,使我们了解到孩子跟同伴之间的共性和差别,而冲突往往就是共性或者差别中的“你多我少”导致的。家长是有社会经验的人,孩子也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我们不能拿一个外界标准简单解决冲突问题,因为它在日常教学情境中可以有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前提便是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真正形成互相支持、宽容以待的人际氛围。


如果我们把幼儿园比作一个人际生态系统,那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就形成了彼此独立又互相扶持的共同体。三者通力合作,就可以找出原因背后的矛盾点,然后通过对矛盾点的识别和追溯,分析各方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形成了解决冲突的网络,它传输出来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当然,这三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容易做到。在我的研究实践中发现,每一个机构都有独立的使命,领导者都要对其负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为深刻的原点,回到教育的要求本身,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服务于孩子以及我们自己,促进教育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找到了这个共同点,大家在此基础上竭尽全力、团结合作,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福利派送|留言赠书


关于同伴冲突,您有哪些困惑?作为教师,何时介入同伴冲突比较科学、合理?评论区留言,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个评论者和2个优质留言的作者,赠送《儿童的情商课:教幼儿理解和解决同伴冲突》1本。


截止日期:3月6日12点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月刊第3期,原标题《引导孩子解决冲突,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文|本刊记者 王妍妍 

设计 | 庄苑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教育家》2023年征稿启事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视频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